飞儿到底往哪儿飞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有人分享了新飞儿乐团的演唱《月牙湾》的视频。陈建宁、阿沁都在,但主场不再是之前的Faye。

“旧”飞儿乐团大家肯定都知道,他们的好多歌曲80、90后耳熟能详,Faye的嗓音和形象非常有特色。“Faye被踢出飞儿乐团 新主唱加入”的之前就有看到过,当时觉得惋惜,不知道这个新的飞儿乐团未来如何。直到这次看了他们演唱视频下面网友的评论,我大概能猜出来,新飞儿的未来,悬乎。

陈建宁如果换了主唱,我认为最明智的做法是换一个团名然后以全新乐团的身份restart。要知道原飞儿乐团的歌迷都是80、90后,咱这批歌迷本身恋旧,在我们心中2000-2010年的华语乐团可谓是无可替代无可复制的盛世。而这批歌迷中,绝大多数都是冲着Faye的独特风格去的。Faye走了,留下了飞儿乐团的名字,就不是那个味儿了,这个名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你翻拍了一百个版本的《还珠格格》,结果大家还是愿意看赵薇那版。赵薇成就了《还珠》(她是因素之一),《还珠》也成就了赵薇。F.I.R我觉得也一样。

但也有除非。除非新飞儿乐团的作品完全摆脱了之前的风格,在新风格的道路上永不回头,并且停止再唱之前的作品,或许听众能买账。

Continue Reading

垃圾桶

现在住的房间 垃圾桶总是满的

里面什么都有

卫生纸 外卖餐盒 果皮 最近吃了一个芒果 果皮很香

头发丝儿 干鼻屎 指甲 最近指甲长的特别快 指甲很多

外卖餐盒占了垃圾桶很大的地儿

想吃妈妈做的饭了

家里厨房的垃圾桶总是满的

里面什么都有

Continue Reading

玻璃心的同情心

今天傍晚从健身房出来,看到街上有一位女生对一条流浪狗依依不舍,好似诀别。女生每往前走两步,就会回头看一眼那条狗,眼神里充满怜爱。那条黑色的狗体型不小,夹着尾巴,起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最后还是转身走了。

我看到这个场面,心里竟然在笑话这个女生:干嘛对一条流浪狗这么怜惜?这些狗根本不会记住你的好,没有你投的食物,也会有别人投,总之,它会活的很滋润。

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有许多流浪猫流浪狗,总有学生在它们常出现的区域投食。有意思的是,经常能看到盒饭被扔在那儿,各种人吃的食物在地上脏兮兮地堆着,那些猫狗根本没有闲心理会。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嘲笑投食者的同情心。

半个月前,在学校附近的小区里,我看见过一条狗,脖子上缠着狗链,有的时候满院跑,有的时候会被拴在树上,但根本没有主人的踪影,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它是不是流浪狗。有一次我和伙伴去健身,路过小区,又看见这条狗在草坪上玩耍,见人就凑上去,摇着尾巴,样子确实可爱。我们路过的时候,那条狗也来缠着我们,玩耍了一阵儿,我估计它是饿了讨要食物,就决定去超市给他买根香肠。这条狗真的跟着我们走了老远去了便利店。这是我第一次给流浪动物买食物。我买了根大分量的香肠,狗吃的不亦乐乎,我的同情心也得到了释放。狗吃完,一抹嘴就走了,不见踪影。

我期待这条狗能记住我的味道,因为刚才在喂它的时候,我故意用手蹭了它的鼻子,好让它记住我的气味,这样,下次我再靠近它游走的区域,它的某个“警报”就会触发,马上跑过来找我,我还会给它香肠吃——我和陌生狗狗的情结就要在这座城市上演了!

可是之后,我再也没见到那条狗。天气变冷了,可能主人不让他出来活动了。

我不会再给流浪的动物喂食物了。

Continue Reading

学外语专业要注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文章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与语言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史宝辉老师,于2006年11月所作。

最近跟校党委书记吴斌教授聊天,说起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吴书记是水土保持专业的博士,曾在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担任五年国际合作司司长,和不少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打过交道。他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大优点,就是见多识广,做人大气,不斤斤计较。还有一大缺点,就是不会写东西,写个材料吧,总是条理不清,逻辑性差。吴书记说,出国办事的时候他在飞机上就把总结写完了,回来交差,一切OK。而很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一周后拿出的总结还是不像样子。关于这个缺点,他问我是不是他的要求太高了,我说不是,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这样,因为我们很少学习系统的东西,所以逻辑思维能力普遍比较差。

我给英语专业高年级上课,最近两年第一节课总是告诉同学们这样一句话:我们在高年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大家的智商恢复到高考以前。全体同学哗然,不知何出此言。我说:我上大学时是因为智商差才选择的英语专业,我们的同学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只适合学外语,不善于学科学。现在则不一样,大家并不是因为只英语好才学这个专业,刚上大学时本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智商都差不多的,但别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这两年在学习各种成体系的专业课程,而我们在学习各种互不相干的课文,各课文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致使我们专业的学生思维混乱,逻辑性差,甚至连写个假条都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比赛写年终总结,我们专业的学生肯定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大家到了高年级要注意主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避免自己的劣势。

这一现象并非我一个人的发现,早在几年前北外刘润清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智商上低于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场震动,有些人不理解,说刘教授你也是英语专业毕业,怎就说自己智商低呢?那不是把自己也贬低了么?

其实,这里没有贬低谁的意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认识到这一事实,我们才能避免这一弱点,使我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竞争能力。

外语专业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没有专业的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万金油”,什么都要知道一点,什么都不必知道太多。这使我们“大气”,知识比较丰富,心胸比较开朗。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养成了思维零散、逻辑性差的毛病。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差,科研能力普遍不强,无不与上述问题有关,而这正是制约我们进步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缺点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课文中作者论述的方法,真正领会作者对自己讨论的问题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即使是阅读文学作品,也要注意情节发展的必然性,人物性格的形成,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及表达这一思想的方法等。即便有“出其不意”的情节,往往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作者思想的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习专业课程,比如语言学、经济学等等。专业课程都是系统工程,前后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技能课的时候,每个课文之间缺乏联系,第一课是生物问题,第二课是计算机问题,第三课又是经济问题,相互之间没有内容上的关联,导致思维不连贯,学完一课放弃一课。专业课程至少是一门课的内部在各章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学到第六章的时候可能就要用到第二章内容,学到第七章又可能用到第六章的内容,使学科的逻辑性得以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外语专业的学生会提出“语言学课到底在学什么”和“经济学课应该多讲些实例”这样的愚蠢问题,我们的学生喜欢听故事,不习惯听理论(因为他们建立不了理论上的关联),一个故事听完就完了,以后不必想起它和另一个故事的联系,而学理论必然涉及一个概念跟另一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然而,光听故事必然使智商退化到小学及以下。


原文链接:http://waiyu.bjfu.edu.cn/shibaohui/sbft/130014.htm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