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扁桃体(上)

我终于和我的扁桃体说再见了。我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住院,也是第一次手术(如果割包皮和拔智齿不算手术的话),因为是初体验,多少带着点新鲜好奇。我「除桃」心切,也非因疾病而住院手术,加之护士和医生都特别好,所以总体来说我比较轻松。

医生很早就建议我切除我的扁桃体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扁桃体经常发炎肿大,一年四五次,肿大的扁桃体不能消下去,有白色的栓塞物(有异味),而且能明显感觉到呼吸受阻,我猜测我的呼吸暂停综合征也与此有关(住院后检查发现确实可能有点关系)。10月13日,我很痛快的下定决心,去我最熟悉的北医三院挂号,约了手术。耐心的等到了11月4日,医院打电话通知我4天后星期一住院,11月10日周三手术。

医院发来的短信,入院指南。

疫情下的住院管理非常严格。所有病人不允许离开病房,而且除了手术当天,其余时间不允许亲友探视,也不能送东西进去,宛如隔离。在住院前一天,我去医院做了空腹血检(抽了 6 管血)、核酸检测、胸片、尿检,晚上便去沃尔玛采购了一点生活用品和食物。按照医院发来入院指南,我买了一个饭盒,买了一次性的勺,买了一次性的内裤。买了一些简单的零食。我在行李箱里放了几本书,两件简单的衣服,第二天一早就赶去医院了。

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住的是三人间,还算干净整洁,只有一个病友在住,是一位大叔,做鼻息肉手术。第一次穿病号服,新鲜。这里的护士都特别好,特别好,医生也特别好,没有让我感受到一点压力。

耳鼻喉科病房,我是 24 床。
在住院期间一直要佩戴的手环,上边有我的身份标识和二维码,便于医院半自动化管理。

第一天没有什么任务。去做了被我称为「超强升级版鼻拭子」的鼻咽内镜,将近20厘米的内镜从我右鼻孔伸进去,直达呼吸道,感觉贼酸爽。晚上做睡眠监测,检测我的睡眠情况。

睡眠监测的小房间,我在这里睡了一晚。
脸、颈、胸、背都连了「电路」。晚上10点入睡,要求6点起床,我5点我就起床了。

手术前的时光非常轻松,而且胃口极好,正餐我吃很多,零食也不停嘴。我还跟Neil开玩笑说这是不是我身体的「求生反应」,知道后几天我要做手术,所以术前疯狂补充能量。事实印证了,术前多吃点是对的,因为术后吃东西非常痛苦。

Continue Reading

再见东京

东京奥运会这就闭幕了?真快啊,我看着CCTV5今天白天一直在播放本届奥运会的精彩回顾片段,16天的赛程感觉过的真是飞快,感觉吐槽开幕式的热度还没过去呢。38块金牌,88块奖牌,数字不错,对数字总有迷信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

今天的闭幕式我也有全程关注,但看完运动员入场后我索性不看直播了,因为闭幕式演出跟开幕式一样无聊,所以我直接看微博上的七嘴八舌吐槽。我最期待的是#巴黎八分钟#,期待巴黎如何展现这座城市的魅力。我顺便把最近几届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城市八分钟」环节又回顾了一遍,我心目中#东京八分钟#最精彩最印象深刻,#伦敦八分钟#最典型,#北京八分钟#最意料之中。

每一届奥运会我都很关注,从开幕式到比赛到新闻,我都会想办法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动态。像这样把全世界聚拢在一起做一件事情,而且具有普适性可以全民参与,只有奥运会了。我发现,奥运会早已经是国人全情参与的「国民事件」,而且大家不再只为了获得金牌而高兴,那些没有获得奖牌的中国选手,在互联网上大家也会热情鼓励,毕竟已经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今年国内的奥运舆论场,特别喜欢强调「后生可畏」,确实今年奥运会许多非常年轻的运动员崭露头角,我这个92年的终于开始感叹时代主角已经开始更迭。

2022年北京冬奥会,很快,也就是明年春节的事情了。希望不要被新冠疫情影响,完美举办。

我的4枚奥运徽章
Continue Reading

不顺 畅

今天去饭馆吃饭,嘴上站了油,伸手去够桌上纸巾盒,发现里面没纸了。

这种感觉就特别不顺畅。

可是生活里有好多这种不顺畅的瞬间。

比如进出地铁闸机,刷卡的时候怎么也刷不上;

比如在餐厅吃饭,想加点醋或者辣椒,唯独自己桌上没有醋瓶和辣椒罐;

比如找间教室自习,找到唯一合适的座位,坐下发现只有自己头顶上的日光灯是坏的;

比如在超市,寻找自己之前一直使用的那款日用品,发现今天没货了;

比如在健身房,自己想要练的器械上刚巧有人在使用;

比如在电影院,不远处坐着一个嘴巴永远说不停“预测帝”或“点评帝”;

比如……比如太多啦!

就是自己太矫情罢了。

img_1349.jpg

Continue Reading

又参加演出了

本科时候抛头露面算是比较频繁了,没想着读研还要参加表演。学校研究生院搞的研究生风采大赛,外院男生几乎全体出动(六个来了五个)。十来个人排了个话剧,我负责后台放音乐。

比赛分两轮,第一轮十三进八,第二轮三分钟限时表演,决出一、二、三等奖。第二轮我们的节目是《那些花儿》加《红日》歌曲联唱,我和刘艳君合唱那些花儿。好久没上台,紧张。

大家排练话剧的时候觉得剧情零散、笑点不足,所以都没想着能进第二轮,更没想着能获奖,结果我们不仅进了第二轮,还拿了二等奖,大家都喜出望外。

img_6256.jpg

img_6267.jpgimg_6266.jpg img_3615.jpg img_6253.jpg img_3616.jpg img_6255.jpg img_6251.jpg img_6254.jpg

好久没穿校服了,大家趁着这个“租来”的演出校服还在手里,赶紧拍照过瘾。

img_6186.jpg img_6210.jpg img_6214.jpg

Continue Reading

方便与不方便,这是个问题

今天去北京外国语大学面试一个书籍校译项目。从知春路叫了一辆滴滴快车,司机中年男子,衬衣西裤,说话平稳谨慎,车内干净整洁。快到北外,他发现走错了路,到不了我要去的北外西院东门,便连忙道歉。他停止app计费,并承诺把我送到目的地(其实我当时下车,走也能走到,步行只需一公里,但他还是要送到,开车得绕一个大弯子)。快到校门口,我发现app上并没有停止计费,可能他没操作对吧,我也没好说什么。下车后,我都走进校园了,他开着车竟然追了进来!司机摇下车窗说“不好意思多收您的钱了!”我更不好意思了,连忙说没事儿没事儿,也挺谢谢他的,虽然走错还是绕了一圈把我送到了目的地,而不是像其他司机一样把乘客干脆扔下来让乘客自己步行。他下车,从口袋里掏出10块钱,硬往我手里塞。这场面,真是让人尴尬中带着小敬佩。

北外的这两位老师也很热情。看了我的简历,简单交谈后,希望我加入校译的团队。校译的书稿都是《国富论》这样的大书,感觉有些小激动。在校译工作开始前,我还需要学习出版相关条例。看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告别前,老师还热心帮我查了回学校的线路。

悲剧的事情还是来了。刚从老师办公室出来,手机没电关机了。我需要用手机叫车赶回学校参加风采大赛的排练,手机悲剧的打不开了,身上竟然没带现金,只有公交卡和校园卡,坐公交车肯定来不及。

我急中生智,回到老师办公室借充电器充会儿电,结果老师用的是三星手机,不匹配。走投无路,下楼往公交车站走,看到有家建行!突然想到我的Apple Watch绑定了Apple pay,试试能不能取出钱来。来到ATM机,果然有“apple pay取款”选项!可惜操作失败——apple pay取款不支持跨行——我绑定的是中国银行的卡……

在银行门口徘徊了一会儿,就在想不出任何办法的时候,我看到了车站的报刊亭,试试运气,看看老板能不能让我充充电。我问老板娘,老板娘答应了,虽然她犹豫了一下……我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钱现金给她,她还是不要。“你充吧!”

终于叫上了车,和司机攀谈起来。我说,在学校生活已经很久没用现金了:吃饭刷校园卡(充值也用支付宝),周边买东西刷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科技提供了这样的便利,现金已经显得不那么方便了。但是有利就有弊,虽然方便,但是只要手机一没电,只能干瞪眼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