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很菜鸟了

5348be55-46d6-4ab9-b5ab-b323e30a6289.jpg

实习第一天,听到坐我旁边的同事肥达说到一个词,huà shù。这是一个我从没听过的词。我问他,huà shù?他说,对,huà shù。我问他,哪个huà shù?他说“说话”的“话”,“术语”的术。我不知道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第一反应觉得应该可以解释为“说话的艺术”,我问他“话术是什么意思”。他大概解释了云云,总之来讲,就是文案方面讲话的技术。

这几天总会从同事嘴里听到一些陌生词汇,好多本来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词,都会弄成缩写,但我都会虚心求教。比如,BS,指的是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这个也要缩写我也是醉了);KOLs,Key Opinion Leaders(关键意见领袖);早新,早晨的(公众平台)更新……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一行,遇到这些行业惯话,不了解是正常的,不懂就问,弄明白且别忘记,而且要会用就是了——我这样“慰藉”自己。

7fb94615-88cf-4d72-8d01-76d28a2708c4.jpg 931dd73f-6726-4db5-8d09-db6ae606ddf8.jpg

Continue Reading

猫哦猫

这是我第一次来宠物咖啡店,猫咪刚刚爬过我的电脑,小爪子按动键盘发出响声,好象识字。我很怕它在上面尿一泡,毕竟我的电脑进过一次水,以及经不起修了。

朋友家养了一只猫,品种叫做“鹰短”,灰色的,圆咚咚的,朋友给它取名叫“干部”。猫如其名,看起来懒兮兮的,眼睛却一直炯炯有神,确实有干部范儿。第一次去朋友家看到这猫时,猫咪不怎么怕我,我在沙发上吃东西的时候,它也在我身边不走开。我朋友说,这猫能看人,说明我人好。之前朋友家也来过客人,这猫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我将信将疑,毕竟感觉自己人确实不差。

但是相比猫,我更喜欢狗。(如果干部知道,估计下次见我就会躲远了吧)

46f3e1a1-29ce-471b-9e61-142b7891bbe6.jpg 53f175f7-b111-4a27-8864-0b9f7e20f4d4.jpg

Continue Reading

120帧影片初体验

今天去看了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4K的3D版本电影。

真的很想要特意强调我看的是“120帧”啊!李安是第一个使用目前全球最高规格120帧+4K+3D+28组光电影拍摄技术的人。因为技术太过先进,全球能够播放120帧影片的影院居然是凤毛麟角。据说,全世界一共只有5个城市共计5家影院有能力播放,他们是纽约、洛杉矶、台北、上海和北京。从技术上讲,李安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作为观众,我也要最先体验!还有一个要来的原因,就是挺李安——他上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我印象深刻,中毒不浅。

img_1214.jpg

北京能够播放120帧的电影院是博纳国际影城朝阳门旗舰店,全北京独一家。三天前我就跑了一趟,发现合适价位的场次已经没有好位置了,两天之内的场次几乎已经满座,只好订了今天上午的第一场,第三排中间稍微靠右一点的位子。

img_1076.jpg
120帧版本的票价并不便宜。除了最早场和最晚场的票价稍微便宜些。

票价是有些贵。票面价格当中的60%是服务费,影院官方也在宣传资料中打趣道“没办法,设备太贵需要维护”。全天固定7个场次,票价为320元(会员价260元),最早场和最晚场便宜90块钱(会员价180元),内含爆米花和矿泉水套餐。我和同伴决定买最早场,算了一下,办会员比较划算。会员卡费30元,300元起充。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原价要460,如果办会员其实只用花390元。精打细算一番还是能省下一点钱。

img_1210.jpg
还有一个“纪念封”

今天上午起了个大早,赶着早高峰地铁来到了影院。在影院里照了相留了念。

img_1229-1.jpg

影厅和宝马合作。

img_1232.jpg

还要再来一张自拍。

img_1254-1.jpg
哈哈

开场,播放了一段李安特别录制的片花,他感谢大家前来观看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希望大家认真感受,祝大家观影愉快。没有套话,语气诚恳。对李安导演有了更多好感。

img_1246.jpg

影片第一个画面是一段很不清晰的电视报道,新闻大概讲述比利·林恩在伊拉克的一场遭遇战中勇敢营救重担的队长“蘑菇”并于恐怖分子生死搏斗。这是全片的主线。之后是林恩睡觉的场景——这下我体验到了120帧+4K的效果:清晰流畅!这里的清晰并不是简单的“画面清楚”的概念,而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明白感,感觉就像你置身现场用肉眼看到的画面。其中很多场景,比如在战场、在橄榄球赛中场表演时,更是绝妙体验。

关于剧情就不透露太多啦。看完怎么说呢,我感觉技术要比剧情精彩。虽然李安导演之前说过,技术是服务于剧情的,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太打动我,并不是技术太过先进导致我分了心,而是我没有完完全全走进故事里。相比李安的上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剧情还是略显逊色。

还是要去影院感受的呀!

这是影片的一首原声,非常好听,其中的一段歌词是这样说的:

We can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Continue Reading

楼梯一角

地点: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img_0882-1.jpg

以前坐车路过这座大楼的时候,感觉很特别,有一种日式大楼的感觉:窗户是连在一起的,一排排横过去,棕色的玻璃半透着里面的灯光,灯光变得微弱。进入之后,内部更是和普通大楼不一样,我还问老师来着,老师说这栋楼是日本人当年建的,他们在北京建了三栋楼,除了这栋以外,还有中日友好医院、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Continue Reading

爸爸所著——找寻孩子的世界

戈耳写在前面的话:

小时候的我喜爱画画,也就是上幼儿园那会儿吧,爸爸妈妈给我彩色的水笔、蜡笔、铅笔,各种材质的纸,让我自由作画。我没有绘画老师,好象爸妈也不乐意给我请什么老师,因为他们希望我自由认知这个世界(现在也是这样)。那时候,我眼睛看见的就是我的老师。

那会儿的家里,墙上到处张贴着我的画作,上面画着我家、幼儿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葡萄、彩旗、表情丰富的太阳……总的来说,就是我的生活,简单,纯洁。那会儿爸爸会用摄像机,那种巨大笨重的摄像机,家里也有录影带播放机,所以爸爸会把我画画的样子记录下来。还有相机,一卷卷胶片,现在还保存在书房的某个抽屉里。至于那些画,那些在现在看来“出淤泥而不染”的画,爸爸还替我保存着。

这个寒假,爸爸把这些画翻找出来,并用相机把这近百张画一张张拍下来,保存在了电脑里。我翻看由“实体”变“数码”的画,像是时间的线索、岁月的礼物,像是我在三四岁故意为爸爸妈妈和自己留下的时光印记。童年的一些画面历历在目,那一刻,我明白,爸爸妈妈在保护和帮助我构筑我的自由、纯洁、美好的世界。

希望他们能一起享受、发现这个世界。

父亲节快乐!


 

找寻孩子的世界

张家强

终于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完成了给戈耳4-7岁绘画原创作品拍摄存档的心愿,心情顿时畅快,仿佛我留住了已然消逝的时光,牵住了戈耳的童年。

戈耳笔下呈现的主要有人物动物花鸟树木建筑等图像;以线为主,间或色块,加之变形与夸张是他的涂鸦语言和表现形式;观察角度特殊,构图无拘无束,线条随心任意。戈耳的画作与儿童绘画“兴象”的形态特征是吻合的,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是有理性的思索和安排,孩子凭着感性直觉与想象认识世界,满纸是丰富纯真的感情抒发和幻梦奇异的童心世界的表现,这种感发是自然的、无意的,因而童趣天然。

8岁之后的戈耳几乎不画了。这二百余幅涂鸦作品也就成为珍版,当然也就更加突显父母作为“收藏家”的伟大。

如今,只要阅读戈耳的画作,作为父母的我们,仿佛就会看见小櫈小桌旁那个拿画笔埋头涂鸦的快乐的戈蛋子的模样。

 

尽管我们都是美术专业出身,但在戈耳儿童涂鸦的过程中,我们却不曾对孩子有过指导,因为我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对儿童的绘画启蒙教育我们有自己的主张:6、7岁之前孩子的画画,由于是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因而其涂鸦的“世界”简单之极、天真之极;只要是孩子画出来的画,就一定很美;世上每一个孩子画出来的画都很美。如果父母(或老师)非要给孩子的绘画无论是以何种方式的教导,其实都是有意无意试图以“成人”的眼光替代“孩子”的眼光,如此出品的“儿童画”就有成人化痕迹,也一定不美。其实我还想说:成年人,你画不过孩子!

我们认为,至少等孩子进入少年阶段后,如果父母确认孩子有画画的天赋和兴致,方可根据孩子的意愿,为其选择老师。

而对于6、7岁之前画画的孩子,父母需要做些什么呢?两件事:把画纸、彩笔等工具摆放到孩子的活动场所,任由孩子想画就画,天马行空;当好孩子画作的“收藏家”。

 

有些成年画家在其艺术实践中,也会努力找寻“孩子”的“世界”,或多或少在创作中加入“儿童元素”,中外皆有成功者。

如中国贵州高原的董克俊,这位被美国的评论家称为“原始”的现代主义画家,建国后最知名的版画家之一,他的画有袖珍小品,构思奇巧,活泼可爱;又有宏幅巨制,氛围神秘,激越雄强。从艺术手法看,抽象的、具象的、表现的、超现实的、乃至荒诞的,不拘一格,自由驰骋。他的许多作品强调装饰性和构成,设色具有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艳丽喜悦,这种世俗性与平常心具有一种日常生活诗意的欢娱和返朴归真的童趣。他善于利用民间和宗教艺术中富有象征性、寓意性的可视形象,作为他的符号,因而也有难可明状的精神上的震撼性与穿透力。在我个人看来,最有意义的是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尘世的苦难与喧嚣。

又如西班牙的胡安·米罗,这位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有的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色块,但它们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的结果,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他热衷于富有童趣的、孩子气的感受,把小玩童似的魔鬼、蜘蛛和蜗牛等聚集在绘画中,画面充满天真的稚气、喜悦的情趣和纯洁的魅力。

至于我,到目前止在我个人的绘画作品中还没有“儿童元素”。或许有一天,你会有惊喜发现。

2016年3月12日子夜于至虚斋

img_8269.jpg img_8263.jpg img_8270.jpg img_8268.jpg img_8272.jpg

 

Continue Reading